已有1条回答
以前我儿子的政治成绩真是一团糟糕,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什么方法都试过了,成绩政治还是考二三十分,后来掌握了学习方法后,现在政治能考90多分了。如果你家孩子也和我儿子差不多,我就把之前我在以为老师哪里学到的怎样提高政治成绩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到你。
怎样提高政治成绩:
1.术语转化快速关联知识点
孩子在做题的时候,经常会在题目当中遇到一些术语,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有些同学呢,一看到这些术语就懵了,不知道对应哪个知识点,不知道怎么答。
那么一方面孩子要去理解这些术语的意思,另一方面呢,也要知道他们通常在哪些场景。
最好的方法就是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这些媒体,能够快速地帮孩子掌握这些术语的意思和使用场景。
2.错题分析,掌握出题规律。
高中政治题,出题材料多,出题形式丰富,很少遇到一样的题目,像数学、物理那样固定的题型和解题步骤,所以提分根本就不是靠大量刷题的,而是有质量的做题。
搞清楚每道错题考察的原理,选项正确或者是错误的原因,这样下次再遇到这个知识的题,才能举一反三,尤其是选择题,深度分析一道题比刷五道题更有用。
3.边背书边做笔记,过嘴又过脑
很多同学说自己背了很多,但一到考试就想不起来了,或者完全不知道选哪句原理。
这是因为你背的时候只是嘴在动,大脑完全没有跟上,所以没有印象,没有体系,没有逻辑。
因此,在背政治原理的时候,拿一个草稿本,边背边把核心的原理快速默写在草稿本上,一句原理用他的核心四个字简写就好。
这样默写,是最接近孩子考试时候的状态。
默写也是回忆的过程,在回忆的时候,孩子会不自觉地去整理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加强孩子的记忆,这样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4.整理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知识的看似零散杂乱,其实各章节之间都是有逻辑有关联的。那孩子学完一个章节之后,要整理出这个框架和逻辑,然后每周每月都要去复习这个框架,跟着这个框架来回忆具体的知识点和原理。
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知识体系,在答题的时候能很快地回想起有哪些原理可答。
整理这些框架和逻辑的时候,一些同学可能会觉得有难度。
5.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怎样提高政治成绩其实对家长来说就是多带领孩子了解一些实施信息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还是需要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最后希望所有的孩子在政治以及所有学科的学习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端正态度,最后考试的时候可以考一个满意的成绩。
很多家长们认为教育孩子的理念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也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不同时期教育孩子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因为孩子是在变化,那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都有哪些呢?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1、是孩子的启蒙教育
启蒙性是家庭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有句话说的很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所养成的性格习惯是与家庭息息相关的,家庭环境的好与坏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上起到了定势作用,孩子正是从家庭里最先树立了自身模糊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而在接受新的价值观时,也总是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观念作比较而选择性的接收、对照,从而建立新的价值理念。
2、很容易感染孩子
快乐的事情与人分享,就会产生双倍的喜悦,困难的事找人一起分担,痛苦就会减半。家庭教育在情感上最多体现了其感染性。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会传递给身边的人,并与其产生共鸣。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子女间的情感体验当然也是无时无刻的。家长的兴趣习惯,常常也决定了子女的行为举止,所以,在教育子女时,父母更是模范和表率。
3、亲子关系的养成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充满亲情,而教师教育孩子则是出于责任。父母带着亲情的教育,有时会产生一种难以置信的力量。家庭早期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很大,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快的适应幼儿园学习,孩子的学习起点也会更高。
4、教育内容的广泛
老师一般是对孩子进行指定内容的教育,而父母则是为了促进孩子和谐发展,无论是学习、道德、行为,家长都要对其进行教育引导。这种多样性的教育,家长会结合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这使得孩子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且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
具体的教育手段也更多样,父母言传身教,可以启发、诱导、赞扬、批评等多样化方式,如何选择是由具体的教育内容、情境等因素决定的。
在了解了以上这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之后,家长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样了。家长们要在孩子每个阶段对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好的顺应孩子的成长。
四岁小孩叛逆不听话怎么办?四岁的小孩不会是叛逆期的,这个时候不听话只是被大人宠坏了,家长需要反省自己。现在的小孩都是捧在手心里长大的,父母的溺爱会让小孩看上去特别叛逆,四岁的小孩只是看大人脸色行事,不懂得叛逆,父母需要立规矩,不要小孩一闹什么事情都满足,慢慢的就会好了。
四岁小孩叛逆不听话怎么办
一是给小孩充分尝试新事物的机会。比如去菜园摘菜,去了解挖山药的生活,去黄河边看滔滔河水,去旧房子故地重游等等,在此过程中,充分肯定小孩的感受,给小孩讲解不懂的地方,引发小孩的思考,开阔小孩的视野,让小孩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二是让小孩感受亲人间的关爱与需求。家长对小孩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也是特别容易达到的。但是,小孩顾及大人的感受与需求,则不是每个家庭能做到的。
这个四岁左右的小孩,在生活的过程中,得到了家人关爱,尤其赞叹的是,小孩也在举手投足中能将自己的关爱辐射与每一个家庭成员,使得这个家庭看起来那么和谐,那么有爱。
三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孩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这时候,家法就起作用了。让小孩通过小小的惩罚,知道是非曲直,明白仁礼戴道,形成对错界限,从而避免是非混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合理定位生活及精神需求。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人能代表本人的思想,小孩虽小,也有需求,也许是精神上的,也许是物质上的,家长要合理把握,正确对待。合理的一定要达成,不合理的一定要说明理由,阐述事实,打消念头,形成习惯。
一般来说,孩子在未成年之前都会经历3次叛逆期,分别为:宝宝叛逆期、儿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孩子四岁叛逆期还属于孩子人生汇总第一个叛逆期——宝宝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教育引导会比较耗费精力,所以家长要掌握合适的方法。那么四岁叛逆期的孩子怎么去引导呢?
四岁叛逆期的孩子怎么去引导
1、面对四岁孩子的叛逆期的行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孩子叛逆发脾气,有可能是跟家长学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不要随意发脾气。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管理好情绪。当孩子处于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时,也不会乱发脾气的。
2、尽早和孩子做朋友——家长最迟应该在孩子四岁左右的时候和他们建立一份朋友的关系,这将非常有助于日后的亲子沟通。不过同时,家长也要保持权威,让孩子知道他需要尊重父母。
专家表示:“权威是一种力量,父母有力量孩子才有力量。”不过,家长的“权威”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让孩子知道“我可以引导你怎样过自己的一生”。
3、学会正确地立规矩。四岁叛逆期的孩子正在经历他们的幼儿园阶段,3-6岁是孩子初步社会化的过程。他们走出家庭,来到幼儿园,需要跟小朋友们相处,需要服从老师的管理,需要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定。此时,正是立规矩的好时候。
有些孩子叛逆,是因为家长不会立规矩,跟孩子没有底线、没有边界,孩子也很迷茫,既然怎么都行,那就耍呗,反正能达到目的。
家长要抓住一次孩子叛逆或哭闹的机会,让他知道什么是规则,这个规则适用于什么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光是他,在这个环境里的人都需要遵守这个规矩,如果不想遵守,不但反抗没有用,而且有时自己就会被排斥出去。
四岁叛逆期的孩子有什么表现
1、跟爸爸妈妈对着干,忽视:爸爸妈妈规定的事不做,越严禁做的事情越大;没理爸爸妈妈,宁可自己玩,都不愿父母一起玩。
2、倔强固执,情绪反应激烈。坚持要特定的某一件东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坚持要穿某件衣服某双鞋,即使不符合季节;想要做的事坚决要做到,否则就大哭大闹。
这种叛逆表现大部分出现在“宝宝叛逆期”时期,这期间的宝宝处于2-4岁经开始出现自我的意识,喜欢有自己的主见,慢慢开始反驳父母的意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越来越重视,以前孩子都是上完幼儿园后就上小学了,现在家长为了让孩子更能更好的衔接学习,会选择让孩子在幼儿园后上学前班。对此就有家长想,孩子幼儿园不上大班直接上学前班可以吗?
不上大班直接上学前班可以吗
可以不上大班直接上学前班,直接上学前班对孩子本身是没有影响的,只是看孩子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不能跟上进度,孩子如果能跟上学习进度,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孩子在刚去学前班的时候可能优点生疏,等孩子时间长了适应了就可以了,对孩子的心理上没有太大的影响。
不上大班直接上学前班的利害
1、不上大班直接上学前班的好处
孩子在学前班可以提前学习到小学的知识,尤其是小学一年级上半学年的知识点,因为很多家长在孩子开学前就通过或自学或是学前班的行事,让孩子在开学前完成了学习,老师在教授进度上就会偏快。这个学习过程很考验孩子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没有学习过的孩子最容易在这一阶段形成厌学的思想。
全天制的学前班基本就是在模拟小学的课程,语数外音体美全都不少,有些还会有编程、钢琴、舞蹈这些,学前班通过模拟小学的课程及学下环境,能够帮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孩子在学前班也能学到一部分的小学知识,能够在开学前就打一个良好的基础。
2、不上大班直接上学前班的害处
有些家长认为,提前上学前班,孩子可以提前学知识,相比于同龄人,可以早一点开始学习系统性知识,为以后小学课程做准备。孩子上一年大班再上学前班,很浪费时间,不如直接上学前班,早上一年可以多学点知识。孩子提前上了学前班,肯定会比同龄人要厉害,懂得要更多。
但等孩子真的进去了才发现结果跟家长预想的可能不太一样,孩子的成绩并没有得到提高,还因为周围听课的同学都比自己年龄大,变得胆小,不敢在人前发表意见。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孩子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对内向一些的孩子而言,从熟悉的幼儿园班级进入到了陌生的环境,周围的同学也都比自己年龄大,孩子的心理上会有些不适感。其他孩子在接受知识的时候,老师一说就会一点就通,但孩子却需要在课下反复思考,对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造成严重打击。
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各有利弊,幼儿园注重培养孩子的品质及综合能力,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学前班更重视的是孩子的知识及记忆,重视孩子学习到了多少知识,又记住了多少。
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并没有谁好谁坏之分,只是侧重点不同。家长要问孩子不上大班直接上学前班可以吗,只要孩子能适应,当然是可以的。不管家长选择哪个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感叹,现在的孩子脾气真大。有情绪了,不管在哪里,该哭哭该闹闹,怎么哄怎么说都不行,大人都感觉丢人,想给拎回家,有些家长急了直接的就想打孩子,过后还得哄,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那么孩子控制不了情绪怎么办呢?
六岁的孩子控制不了情绪怎么办
1、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要做的不是斥责孩子说:“不要哭!”而是让孩子充分表达情绪。
2、教会孩子表达情绪的第一步是需要家长给孩子安全感,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他,安抚孩子过度极端的情绪和想法。
3、父母以身作则。家庭中,亲子之间存在很多亲密沟通,父母可能不经意的一些行为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波动,想要孩子的情绪稳定,父母需要从自身做起。
4、情绪控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战,而孩子情绪很容易高发在与小朋友的玩耍之中,主要是因为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得认识与理解。爸爸妈妈多多的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际,哪怕发生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孩子就学会了如何在与他人交往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冷静。
5、孩子因为生气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扯坏,比如孩子在与小朋友争执的时推倒小朋友,等等,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需要为情绪失控的行为负责,向小朋友赔礼道歉。经过几次这样的负责行为,孩子自然会记得,情绪失控的后果,也就慢慢的学会自我控制。
孩子有情绪很正常,当孩子控制不了情绪时,父母重要的是帮助孩子用最有效的方式表达情绪,直到孩子最终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情绪为止。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在性幼儿园的学习就很突出;但是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比较平平无奇的,甚至还会有一些孩子的发育比较迟缓,对于学习的接受能力比较差。所以在幼儿园孩子的学习都是参差不齐的,那么不上大班直接上学前班好不好呢?
不上大班直接上学前班好不好
不管上大班还是直接上学前班,都是基于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自己家的孩子没有特别突出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掌握不好,那还是建议家长不要跳级,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但是如果孩子完全具备上学前班的能力,那么家长让孩子直接上学前班也是没有问题的。
学前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差距是很大的,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是以玩为主,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小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则是有系统地对学生传授各种基础知识,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直接上学前班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其实,无论是上大班还是直接进入幼小衔接,孩子的基础能力和学习习惯一定要培养到位,这个阶段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习惯才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家长怎么做
1、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
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不要都替孩子做了,比如吃饭喝水,穿衣服穿鞋,倒垃圾整理自己的床铺等,这些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不要心急的去帮做,这些孩子总要学会自己做的,上小学之后没有老师会教这些的。如果孩子做的慢了,忍住,一回生两回熟多练习几次就熟练了。
2、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孩子在上学前班时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会预习功课,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对于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勇于主动举手回答,对于自己有疑问的还要大于大胆提出。
3、注重孩子心理活动规律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要多引导孩子思考,鼓励孩子提问,家长一定要保持一个宽容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问题,鼓励孩子自己发现答案。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思辨与质疑的习惯。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都喜欢宅家不出门,就导致孩子对的社交能力变的越来越弱,甚至影响孩子语言上的交流,不敢去交朋友,不敢面对生人,那么作为父母,对于宝宝社交能力差怎么提高呢?
宝宝社交能力差怎么提高
1、勇于表达自己
小孩子很容易出现害羞、怕生的问题,父母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去展示自己的特长,练习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孩子能够采取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父母也可以给孩子一些自主权,规定孩子的权力范围,鼓励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行使权力,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2、接触更多的人和事
缓解宝宝社交能力差家长可以带孩子多接触一些陌生人,让孩子有更多的社交机会,特别是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使孩子交友的范围加大,这样孩子在之后与人交往时所出现的恐惧、焦虑心理就会有很大的改善。
3、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
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尽可能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让孩子尽量融入到集体环境之中,这样孩子必然能从中找到乐趣,从而变得越来越开朗,喜欢和其他孩子交往。多让孩子和那些积极向上的人接触,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自然会有一定的帮助。
4、给予孩子安全感
宝宝离开父母或者监护人会感到害怕,这是正常的。他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去面对陌生,陌生大环境和陌生的人。他还小,不能独立处理问题也很正常,他们需要安全感。
到了一个陌生环境,你可以不断在房间里走进走出,最终你的宝宝会认识到即使有时你不在他身边,你很快还是会回来的。“这就是一种安全感,不要让孩子觉得你丢下了他,这样他会非常畏惧和害怕。
5、为孩子创造一个交流的环境
孩子是独生子女,发现他们渴望与同龄人玩耍,所以作为父母,经常为同龄的孩子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环境,还有就是需要鼓励孩子们花一定的时间。有时间可以带孩子和他们一起郊游。
6、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喜欢体贴的人,而体贴的人最关键的一个特质就是会换位思考,尝试去了解他人的内心想法,再做出相应的行为,这样才能够避免伤害到他人。
因此,家长应当尝试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了解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着他转的,没有任何人会无条件地包容你、纵容你,学会去体谅他人,这样才能够换回他人的善意。
零到六岁是孩子性格和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引导和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可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甚至误解孩子的行为,导致孩子错过了最佳的成长敏感期,家长要重视孩子零到六岁的重要敏感期,那么零到六岁孩子敏感期以及表现有哪些呢?
零到六岁孩子敏感期以及表现
1、感官敏感期(0-6岁)。
感官包括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等多个方面,宝宝的感官敏感期更需要家长用心呵护。三岁前,宝宝的“吸收性心智”能够帮助宝宝吸纳感官得到的信息,而三岁后,宝宝就会通过感官感知所处环境中的具体事物,家长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为宝宝的感官发育提供帮助。
(1)0-3个月,在婴儿胸上方20-30厘米处悬挂色泽鲜艳的玩具,引导婴儿视线跟随玩具变化;抓住婴儿的手,帮助婴儿触碰、抓握悬吊的小玩具;播放舒缓的音乐,做好早期的音乐熏陶。
(2)3-9个月,多听儿歌和音乐,做婴儿抚触,给宝宝听各种声音,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动物等等。
(3)1.5岁前,给宝宝听有规律的声音,旋律、节奏、不同的音色、音调等等,提高宝宝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引导宝宝观察身边的人、事、物。
(4)1.5岁后,带孩子多听多看,给孩子合适的接触机会,音乐、图画等等都是促进宝宝感官发育的好帮手,帮助宝宝识别色彩也是这个时期必定要做的事。
注意:感官敏感期宝宝最重要的还是多听多看多触碰,有机会就多带宝宝走出家门,不同的环境可以给宝宝不同的感官体验。
2、细微事物敏感期(1.5-4岁)。
细微事物敏感期发生在宝宝的1.5-4岁,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于大人经常忽视的东西能够敏锐捕捉,如昆虫、小图案等等。
如果你教过宝宝虫子、蚂蚁等等词汇,你会发现宝宝总是在你没注意到的时候叫你,指给你看:“虫虫!虫虫”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呵斥宝宝不该用小虫子打扰你,这是宝宝在向你分享自己的发现,这时的呵斥只会打击宝宝的积极性。
细微事物敏感期是家长锻炼宝宝观察力、细心程度的好时机,前几个敏感期中提到的串珠、捡豆豆等都是训练宝宝观察力的好办法。
注意:警惕宝宝误食精细物体的同时,不轻易阻止宝宝的观察和研究。
3、动作敏感期(0-6岁)。
动作敏感期是宝宝由动作促进肢体、智力发育的阶段。适当的训练可以促进宝宝肢体协调,但过度的训练却会起到反效果。
(1)0-3个月,保护为主,尽可能避免宝宝头部用力过度受到伤害,宝宝能够自主抬头之后,可以适当的加上仰卧、抬头、竖头训练。
(2)3-6个月,尚且不能翻身的宝宝可以适当的加以侧翻训练,坚持做婴儿操,确保宝宝安全的情况下,适当的进行游泳运动。
(3)3-9个月,为宝宝提供积木、滚动玩具等等,训练宝宝的抓握和倒手能力,依旧坚持婴儿操;提供积木和细小的物品给宝宝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促进宝宝精细动作发育和手眼协调能力。
(4)1.5岁前,创造宝宝独立行动的机会,如喝水、吃饭,协助宝宝穿衣、穿鞋等等,鼓励宝宝多走动、上下楼梯,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训练宝宝,通过自主的行动训练宝宝肢体协调能力。
(5)2岁前,还可以陪宝宝练习扔球、滚动球、踢球等动作;教宝宝学习跳跃,鼓励宝宝跑动、跳跃,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穿衣、吃饭等都可以慢慢的让宝宝独立进行。
(6)3岁前,鼓励宝宝跑、跳,叠积木、叠小套桶、盖瓶盖、串珠等等小游戏都可以陪宝宝进行,活动性游戏和适合宝宝的运动器械都可以培养宝宝动作协调性。
(7)学龄前宝宝,家长需要指导宝宝的坐、立、行姿势,提早预防不正当坐姿导致的骨骼发育问题,从协助宝宝穿衣到让宝宝尝试独立穿衣。
注意:宝宝动作敏感期最需要避免的就是过度训练,过度训练不仅不能对宝宝的身体发育有所帮助,反而可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伤;此外,所有活动都需要在确保宝宝安全的前提下,如串串珠等游戏,一定要在家长的看护下进行,防止宝宝误食发生危险。
4、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天生带有语言敏感力,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为宝宝将来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家长们可以通过这些训练促进宝宝语言发育:
(1)0-3个月,引逗婴儿发音,调动婴儿语言方面的积极性。
(2)3-9个月,用清楚、慢速的语言与婴儿说话,提供宝宝学习的机会。
(3)1.5岁前,加强与宝宝的交流,对话、唱发音清楚的儿歌,为宝宝提供一个学习与发挥的语言环境。
(4)2岁前,多与宝宝交流,发音清晰。
(5)2.5岁前,创造宝宝说、问的条件,提问、对话等等,面对宝宝的问题,尽可能多的用语言回答,避免使用手势代替语言。
(6)3岁前,教宝宝唱歌、读书、背诵,简短的古诗词、郎朗上口的儿歌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7)3岁后,宝宝上学了,除了在课余时间多与宝宝交流外,其他的交给更专业的老师吧。
注意:宝宝在语言敏感期会模仿家长的语言,切忌言语粗鄙,避免孩子下意识的模仿并记入潜意识中。
5、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总有人说多带宝宝与同龄小伙伴玩耍,对宝宝以后的社交有好处,实际上,两岁半以后的宝宝才会慢慢开始有真正的社交。两岁半左右的宝宝会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产生兴趣,这也宣告宝宝社会规范敏感期的到来。
在这个时期,家长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日常生活教给宝宝正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貌用语也需要逐步教给宝宝。
家长亲身示范,并将礼貌用于平常的待人接物,是对宝宝社会规范敏感期最好的教育。家长见到长辈打招呼,哪怕宝宝第一次不开口,也会在心里记得,见面需要打招呼。
6、秩序敏感期(2-4岁)。
秩序敏感期需要家长们为宝宝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环境。蒙台梭利观点中,宝宝对秩序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如果缺乏一个有序的环境,宝宝便缺乏感知各种关系的基础。宝宝从环境中建立内在秩序的同时,也是在逐步建构自己的智能。
事实上,宝宝在秩序敏感期极易出现不安感。在秩序敏感期,宝宝希望建立的秩序如果得不到满足,会暴躁,宝宝所处的环境如果缺乏秩序感,会烦躁,宝宝无法适应陌生的环境,会害怕,会哭泣。
这些办法可以助宝宝平稳度过秩序敏感期:
(1)1岁后,开始培养宝宝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不能因为秩序敏感期出现在2-4岁后,就忽略初期的秩序建立。
(2)发现宝宝开始要求将某件物品放在特定位置后,确定宝宝秩序敏感期到来,尽可能满足宝宝的秩序感。
注意:不轻易破坏宝宝的秩序感,如宝宝的作息规律,如果在秩序敏感期到来之前,已经培养了一个规律的作息,不要轻易破坏,否则会增加宝宝的不安感,对宝宝的智能建构不利。
7、书写阅读敏感期(3.5-5.5岁)。
一般情况下,宝宝在3.5-4.5岁期间,会产生对书写的敏感,之后则会慢慢产生对阅读的敏感。在这个阶段,家长可以采取这些措施,逐步构建宝宝的书写、阅读习惯。
(1)提供充分的涂画、书写空间,教宝宝握笔的正确姿势,最好是示范书写,供宝宝模仿涂画,加以适当的指导,不要因为宝宝错误的握笔方式而对宝宝发脾气,那会打消宝宝的积极性。
(2)准备有趣的图画书,培养宝宝对图书与文字的亲和力(事实上,这一点在宝宝两岁时就可以开始),鼓励宝宝自主的画画。
(3)尽可能准备多一点宝宝感兴趣的绘本、图书,供宝宝选择和阅读,培养宝宝的阅读习惯。
注意:宝宝的阅读习惯需要逐步培养,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宝宝明确表示此刻不想阅读,不要强制,否则可能会导致宝宝厌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