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回答
孩子畏难厌学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或者缺乏兴趣。作为家长,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可以通过调整学习方法,给予适当的帮助,或者寻找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孩子畏难情绪厌学怎么办
1、设置可执行的短期目标
“胜利者效应”的原理所告诉我们,胜利的经历会改变身体机制,从而影响后续的经历。也就是说,时常让孩子感受到胜利所带来的成就感,是通往更大胜利的关键。说起设置目标,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不陌生。大家经常会在新的一年,或者新的学期开始阶段,立下一系列“flag”:每天背50个单词、一个月学完英语全书、进行多项课外活动,等等。
但是这些“宏伟”的目标,能完成的孩子很少。而一旦在开始的几天孩子没能完全按照计划执行,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大脑会自动把自己所制定的目标划为“不重要”,避免面对失败和半途而废带来的负面感受。所以,这也是大多数高标准目标无法落地的原因。
相比制定遥不可及的宏伟目标,父母可以协助孩子制定可执行的短期目标。心理学实验也表明,短期目标的即时反馈,可以让孩子们更有动力,也更容易体验“胜利”的感觉。每一次达成一个小目标,就好像获得了一次小胜利,积累起来,长远的胜利也就近在眼前了。
一个高质量、可执行的短期目标,需要具备五个要素:具体,可量化,能够得到,有回报感,有时间限制。
也就是说,“我要在这个学习好好学习、把英语和数学都学好”不是一个有效的目标,“我要每天做5道有难度的题,背15个新的单词并复习前一天的内容”才是可执行的小目标。
既然我的目的是让孩子把胜利变成一种习惯,那我就引导他设立了一些短期的、可执行的目标:这一周每天提前10分钟起床,给自己充裕的时间收拾东西,利用好这10分钟的时间安排好今天的计划;这一周语文每天积累5个金句,用作作文素材,下一周可以增加为一段话等等。
2、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让胜利者效应发挥作用
孩子的内在动力,是胜利者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如何区分孩子的努力是内在动力还是外在动力呢?当孩子努力学习的目标是为了父母的奖励时,就是外部动力;当孩子努力考取好成绩是为了自己的成就感时,就是内在动力。
只有孩子采用内在动力,去实现自己设立的目标,获得一个个小的胜利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胜利者效应”改变自己身体的机制,从而带动更多的胜利。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注孩子的方式。
肯定是孩子努力的行动,而不是结果;当孩子努力了却遭遇挫折时,把注意力引导到他已经取得的进步和突破上:虽然你现在还不够完美,但进步都值得骄傲。
关注孩子本身的特质,而不是与其他孩子作比较。让孩子明白,家长爱的是他本身,无论他有哪些缺点,都拥有父母无条件的爱,这样,孩子才不会在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建立外部的动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1、劳逸结合对于孩子来说,生搬硬套的学习理论时枯燥无意义的。孩子在学习中,可以使用劳逸结合的方法,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休息或者游戏一会,这样让孩子调整一下心情,不会感觉学习太累,这样还能有更好的状态迎接下一堂课。
2、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讲一个生动的故事,或者经过游戏的方法了解某一道题的意思,这样会加深孩子的记忆,不会让孩子感到学习的厌烦,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3、父母不强迫学习,孩子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可能每天都保持精力充沛,所以家长要适当的给孩子足够休息玩耍的空挡,不要只顾自己的期望,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4、保持学习新鲜度,孩子学习中都只有三分热度,七分玩耍的心,如有过多的唠叨他也是入不了心的。这是因为学习的东西孩子不理解,或者是已经学过的东西,所以想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兴趣,首先学习的内容要让孩子感兴趣,保持新鲜然后慢慢的引导走入学习中来。
5、学习所处的环境,让孩子学习首先要有一个有利的环境,如果在每个孩子都在玩耍的环境中,孩子肯定是没有心情学习,再好的书本也提高不了孩子的兴趣的,所以,想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周围的人也会对孩子受到影响的。
6、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学习源于生活,所以家长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以实物教育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意义,增加孩子学习的兴趣。
家长如何疏导孩子的厌学情绪
1、接纳孩子的情绪。这一步很重要,家长只有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接纳孩子,想法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愿意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家长,否则孩子面对你的询问可能就一言不发、沉默是金了。
2、帮助孩子寻找归属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处,家长尽量引导孩子发现自身的长处,找出曾经取得的成绩或成就等,这些都能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激发自我向上的意识。
3、改变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改变从重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做起,不以考试分数来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标准。当孩子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厌学情绪问题也基本能迎刃而解了。